安可人生

Anke 人物 | 台灣收藏界痴人林于昉:我的藏品就是一部台灣史

台灣古文物 林于昉 - 安可人生雜誌

歷史保存需要被推廣。若讓它散掉的話,要再找回來就很困難。攝影/張紀詮

文字=Chenjou,攝影=張紀詮,圖片提供=秋惠文庫

收藏是許多人的嗜好,小至郵票、模型,大至家具或藝術創作,坐擁寶物是令人戒不掉的癮。 你願意花多少心力在收藏上呢?牙醫背景的林于昉,因接觸台灣古文物而展開收藏人生,他主持的秋惠文庫打開無數人對台灣歷史的眼界,證明了收藏不只能滿足自己的嗜好,也能踏出去,豐厚社會大眾的文化記憶。

「一進到店內就彷彿穿越了時光隧道,回到台灣過去的繁華歲月,深受日本旅客推……」只要提及秋惠文庫,都是讚譽之詞。這間昔日位於台北市信義路近永康街口的私人博物館,約60坪大小,卻收攏了台灣四百年歷史,從老照片、畫作、絕版海報,到各種擺設、碗盤,上萬件收藏讓人宛若穿越時光。

年輕人來喝咖啡當文青,文人雅士來尋覓失落的寶島記憶,包括韓良露、陳柔縉等作家。該館負責人林于昉被友人稱為「收藏界痴人」。

林于昉講到收藏品笑容滿面,不惜耗資鉅資也要收下台灣老文物。

從跳蚤市場意外踏進收藏世界

林于昉老家在台中,父親林秋江是知名外科醫師,哥哥和姊姊也都投入外科工作,可說是醫生世家。他回憶,從小的學習以升學為導向,考初中還得留校補習,後來赴日攻讀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博士學位,也專心於臨床實務。

直到1998年回台,診所正式開業前,他給了自己一年的「gap year」,到處閒晃。「有一次在重新橋逛跳蚤市場,很多舊貨勾起我的興趣,後來看到文獻級的寶物。」他驚覺,唸這麼多書,自己卻對台灣歷史一竅不通,跑去買書看,察覺當時書籍引用的照片都很類似,反倒跳蚤市場的「雜貨」有意思的多,才決定投入收藏。

收藏的樂趣就是一點一點買,才有意思。圖片提供 / 秋惠文庫

「那時正好是台灣文物開始熱起來的時候。」林于昉說,更早之前大家瘋集郵,他也曾在日本花近50萬日幣買了一整套回歸日本前、琉球最後的郵票系列。「但收藏樂趣有時是要一點一點買,花一筆錢通通有了,好像就沒什麼了。」

正式跨進台灣古文物的世界後,林于昉在永康街認識了一位歷史老師洪聰益,對方能辨識出老照片中是否有重要名人並點出價值,故其開設的台灣文獻館,內容樣樣精彩。從乙未戰爭到二二八事變,課本上找不到的相片、海報,各種對識貨者而言堪稱絕品的寶物羅列屋內,逛一圈像讀一次台灣歷史。

林于昉大喜,央求能否賣幾件,洪老師卻說要就買整組,結果真的花二百萬元買下整館。殊不知,對方不久後又開了一間新店面,遂又去買,前前後總共包下對方五棟館藏,花費上千萬,真的是「一點一點」買齊心頭好。

翻閱一張張老照片,珍貴的資料見證了台灣發展史,細細咀嚼文化韻味。

要談歷史,一件都不能少

「歷史保存需要被推廣。若讓它散掉的話,要再找回來就很困難。」談起為何不惜耗資八位數也要收下那些老物件,林于昉舉1924年,由台灣文化協會發起,相較於有權力者的「無力者大會」為例。那是林獻堂等民間知識份子爭取民主,對日本總督府發出的怒吼。

「留下的傳單僅有一張,薄薄的綠色紙張,是講述台灣歷史無法缺少的一塊。」他曾想託付藏品予台北的博物館,卻尋不著對象。舉日本大企業裡都有博物館為例,林于昉曾經找企業集團洽談,在新大樓裡也設置博物館,最後不了了之。

當時政府沒有適合的對應單位,民間流行的則是「香蕉新樂園」一類的懷舊餐廳,欠缺真正的文化深度。左思右想,實在捨不得埋沒這些上好東西,才決定於2010年自力籌辦秋惠文庫,推廣台灣歷史,一開便是七年。

讓別人主動帶寶物來找你

收藏資歷長達20年,林于昉在「圈內」相當出名。曾有笑話是:「去找林醫師,要賣東西給他的人,比掛號看診的人還多。」他得意地笑:「要做出名號,人家有東西自然會先來找你!」

之前各地拆除眷村,因而流出許多文獻,有一批關於二二八事件,由情報人員留下的公文底稿,一位專做古物買賣的人標走後跑來找他,「我問他多少錢?他用手指頭在桌上寫一個一,後面畫很多○。一百萬?他說不是,一千萬!我聽了差點昏倒。」最後這批文獻被中研院收走,他也覺得適得其所。

除了有人主動獻寶,拍場通常也是藏家必去之地。「台灣有幾家大拍賣場,以前有一家叫天下,東西都不錯,只要我出面,沒有標不到的東西!」但手不只不能軟,腦筋還要動得快。他很快發現,拍賣場物品都是從日本帶回來的,於是後來乾脆自己跑日本。

年少留學日本時,學校附近神保町的秦川堂便專賣殖民地相關的物件。感嘆年輕時要是知道,懂得多買一些就好了,但這時候再去也不算太遲。「日本古書聯盟有設一個拍賣 場,聯盟自己人才能競標,標了回店裡賣。那個人(秦川堂老闆)就是專門在標這個。」他笑說一年光顧好幾次,每次花費都上看一百萬日幣,「因為入境最多只能帶一百萬。」

二○○三年,故宮舉辦福爾摩沙特展,林于昉在場中看見乾隆年間,由畫師精心捕捉平埔族生活百態的「番社采風圖」,大為驚嘆。當時心裡很癢,亟欲入手,但該作由國家珍藏,如何可得?正暗自感嘆之際,未料不久竟有人帶著「番社采風圖」的冊本上門求售。

他第一個念頭是這絕對作假。結果拿去給好友、百城堂書店的林漢章鑑定,卻說這是真跡!不可能的心願竟能達成,讓他直呼真是奇蹟。「寶物總會自己找主人!」

林于昉認為古文物的收藏、研究、推廣三面向都很重要。

線上持續推廣老文物的美好

從出手必得的霸氣,到現在「有就有、沒有就算了」的灑脫態度,林于昉多了一份「文物會找人」的體悟。雖然秋惠文庫在二○一七年歇業,但他始終堅信一場好的展覽,延伸出去的收藏、研究、推廣三面向都很重要。

因此他也不藏私,過去就曾陸續借展各博物館,現在更是將大半藏品都長期寄藏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,「佔 空間的先(借)去。」他開玩笑道。至於那些「不佔位的」,多半為老照片一類,就變成秋惠文庫粉絲團的每日驚喜。

「每天醒來看心情,想說要po什麼,至少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的老建築、老東西。」退而不休的生活甚是愜意,po老照片,一週跑幾次健身房,下午四、五點開始喝啤酒,人生最享受或許也不過如此。

偶爾還是會忍不住買東西。「現在台灣的古文物很少了⋯⋯。但看到珍貴的地圖還是會買。前陣子有人從外國買了一批地圖,是牡丹社事件之前,日本人派人畫過的牡丹社地圖,就是間諜啦。那地圖很大,攤開一、二公尺。百年難得一見,我看到二話不說就收起來!」

講到藏品眼睛依舊發光,至今投注於收藏古文物的金額已上九位數,「只是在太太面前(說的價格),和實際的價格都是不一樣的嘛⋯⋯。」他笑嘻嘻地說。看來這 條收藏路,林于昉還是會一直堅持走下去。


林于昉
1955年生,畢業自東京醫科齒科大學。1998年回國, 接觸台灣古文物並開始收藏,也進一步認識台灣歷史。後取父母姓名各一字命名並開設「秋惠文庫」,其豐富且時序完整,以及包括廖繼春大型浮雕在內的珍稀藏品引起廣大回響,2017年秋天停止營業。目前他一邊享受退休生活,一邊持續經營秋惠文庫的粉絲團,可搜尋臉書「秋惠文庫Formosa Vintage Museum」追蹤。

(本文出自《安可人生》雜誌第18期【翻轉第二人生!】,本網站所有內容,未經同意請勿轉載,欲轉載請來信至:ankeeditor@gmail.com)


延伸閱讀

Anke人物 | 鄭鴻展:我用微縮世界拉進世界和台灣的距離!
Anke遊藝|從懷舊手繪看板到5D模擬飛行,全台特色電影院一次收藏
Anke人物|誰說年老不能斜槓 85歲崔以聞持續樂在工作和學習
Exit mobile ver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