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可人生

「當你老了,想過怎樣的生活?」 德國市民用2萬8千份問卷設計自己的未來

編按:本文作者為香港資深媒體人陳伊敏,長期報道社會議題,推廣老年新想像和長者新形象。2017年獲德國羅伯特·博世基金會(Robert Bosch Stiftung)「無界行者」創作獎學金赴德研究老年社會,新書《看見生命的火花:德國高齡社會紀行》以新視野探索高齡社會的機遇和「老人」新形象,寫下德國人在老年綻放獨特的火花。

在德國約見官員,比在香港容易許多,居民可以Whatsapp聯絡市長!我好奇一個城市領導者,如何去看待高齡社會的挑戰?傳說中那位領導有方且親民的市長Hans-Josef Vogel和我分享了他的洞見。

德國小城Arnsberg前市長Hans-Josef Vogel 認為,高齡社會讓整個城市變得更宜居,更生動有趣。(攝影:李漢斌)

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,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如此大規模的高齡化,而應對這新挑戰需要新策略和新思維。德國三分之一的城市都在面對人口老化的社會現狀,每個地方都要尋找自己的模式和出路。

Vogel從政前曾在德國最早應對「人口變化」的政策研究所工作,高齡社會是他關注已久的領域。

他這樣比喻一個老化的城市:孩子日漸長大,小時候的衣服變得「衣不稱身」;當我們日漸變老,城市這件「大衣裳」也變得不合身了。

因此,城市管理者必須以新思維來規劃建造城市,便利與日俱增的高齡世代。

老磚牆的破損處,藝術家和居民用彩色塑膠磚拼合補強,充滿童趣。(攝影:陳伊敏)

民主社會的公共事務從構思到決策,從推行到監督,市民都能參與其中,但難免歷時較久。例如拓寬市內一條30公里的河道,前後用了15年時間。

在高齡化議題上,Arnsberg有先見之明,1990年代中,當地政府陸續改善城市的基礎設施使其更方便長者使用,更寬闊的人行道,調整行人綠燈轉燈的時間以配合長者步速,增加街道的長椅以便休息……實際上,這些變得更加光亮、無障礙的街道,不僅對長者有助益,也是方便了所有人。

1995年,市政府向28,000名50歲以上的市民發問:「當你老了,想過怎樣的生活?」調查問卷邀請公民集體思索:20年後我將會如何?我希望住在一個怎麼樣的城市?而今日我們要做甚麼準備?

 

過去20多年,政府和整個社會一直在實現答卷上提出的願景:大多數人希望在自己的家生活到最後,居家養老,晚年在自己熟悉的環境,而不是入住院舍;希望自由學新東西、享受文化藝術,參加各種活動。

簡而言之:老得不孤單、老得有活力、老有所為。

Vogel說,思維上,一個城市應該兼容不同的世代,並非老了才開始準備老年生活,城市政策必須前瞻未來二、三十年。

德國小城Arnsberg被視為「關愛社區」、「長者友善城市」,20多年來,全民齊心塑造長青而美好的活力城市。(攝影:李漢斌)

策略上,高齡人口的未來並非只依靠聯邦政府和州政府自上而下地規劃,而是由公民自主共創,例如許多退休族想參與公共事務,當局會提供一片土壤給他們自由發揮。「你想做甚麼?我們支持你實現。」

 

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通常由年輕一代操刀,然而,老後生活並非他們考慮的議題。

一個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倘若住在二樓卻沒有電梯,生活與坐監無異。

61歲的Vogel因膝蓋出了問題需要做手術,以柺杖輔助行走,他前所未有地體會到原來自己從年輕住到現在的房子已經不合時宜。

「80歲的時候,我如何邁過這些樓梯呢?如果市中心才有超市,住在郊區的我怎麼辦?15年、20年之後,孩子長大外出工作,我和太太還會健康地一起生活嗎?我也有可能住去護理院。而作為政治家的老年會是如何?如果我失去了健康,錢不夠,又會如何?我不是特別個案,很多人都面臨這些情況。」

因此,他所思考的城市方向大至「智能生活」、「低碳生活」等概念,小到建築設計如何兼顧活到100歲的宜居細節、投入多少資源加強科技輔助,培訓醫院各科提升認知障礙症狀的敏感度、教育服務業前線人員對行動緩慢的長者顧客多一些耐心……凡此種種都是擺在桌子上的議題。

Vogel作為民選市長已連任18年。被問及在塑造長者友善城市所遇到的困難,不料Vogel卻說:「沒有真正的阻力」,不同政黨的政治力量都達成共識!

這是所有人的事。每個人都會老,我退休後也想做點事,如果我住在安老院,我也想要自由自在,我不想被視為一個編號,而是一個獨特的人。

德國小城Arnsberg充滿朝氣,長者們聚首一堂在戶外做運動。(攝影:陳伊敏)

人口老化一度是個十分抽象的概念,30年前人們以為老人多將會讓城市變得老態龍鍾,又慢又鈍,心理問題頻出。但事實卻恰恰相反,高齡社會十分積極正面,老人讓整個城市變得很生動有趣!」長者熱心參與社會,讓Vogel津津樂道。十年前,義工年齡集中在40到60歲,而現在65到80歲的義工成為主力軍,有的甚至90歲還在做義工。

更令Vogel引以為傲的是,「老年」話題已成為公眾教育,深入年輕人的心中。就連他七歲女兒看到電視紀錄片時都會關切地說:「我知道甚麼是認知障礙症!我去老人院探望過一位婆婆,她除了笑還是笑,心沒有退化,可以感受歡樂!」

2017年,德國法定養老保險金繳費額為員工稅前薪金的18.6%,僱主和僱員各付一半,聯邦政府預估,如果不採取應對措施,養老金繳費額到2030年將提高到22%,2045年增加到23.4%。2017年退休可領取的養老金大約是在職平均收入的48.1%,但由於就業人數減少,即繳納養老金人數減少,而領取養老金的長者增多,政府估計2030年可領取的養老金將進一步下調為44.3%。

納稅人每年會收到政府寄出的信,告訴你等你退休時預期會拿多少退休金,提醒人們這些錢可能不夠用,請大家未雨綢繆。

Vogel十分推崇彈性退休年齡,例如消防員60歲退休合理,但辦公室職員若過了65歲仍想工作又有能力的話未嘗不可:「我希望未來每個人都能選擇是不是繼續工作。」

※本篇圖文經授權轉載自《看見生命的火花:德國高齡社會紀行》

作者:陳伊敏

出版社:香港三聯書店

 

作者/陳伊敏

香港中文大學全球傳播碩士,資深傳媒人,大學兼任講師。長期報道社會議題,所獲獎項包括中大新聞獎、人權新聞獎、亞洲出版業協會卓越新聞獎之卓越 「環境報導獎」、「女性議題新聞獎」、「專題特寫獎」、「生活時尚報導獎」 等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延伸閱讀

瑞士傳真|讓銀髮族歡呼「終於變老了」的高齡友善交通方案

Anke人物|女人88照樣燦爛如花:她罹患骨癌、入住安養院,一樣有人追

基隆打造高齡友善城市,構築銀髮樂園

Exit mobile ver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