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可人生

林木材:無框架紀錄片影展,讓電影和觀眾產生對話

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)

電影「偷羞子」劇照(圖片提供/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)

連續三屆擔任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策展人,回顧影展策劃,總是在不停的嘗試中找出新的可能性。

過去兩屆,我們引進形式上比較實驗性質或前衛,有創新感的紀錄片,甚至創辦紀錄劇場,都有得到觀眾不次的反應,因此在策劃2018年的紀錄片時,就會試著把紀錄片提升新的精神或更高的視野來看待,自然就會引進更多電影類型,或者是說藝術型態,就是希望可以拉寬紀錄片光譜,拓展觀眾對紀錄片的想像。

今年的影展除了放映近180部來自國內外精采的紀錄片,還規劃了「記錄X記憶:聲音」與「不只是歷史文件:港台錄像對話1980-90s」兩個展覽。這兩個關於聲音和錄像的展覽,看起來似乎和紀錄片沒有直接關係,但是聲音和錄像是紀錄片中重要的元素,把日常生活經常忽略的元素放大,就是希望觀眾能用新的眼光來看紀錄片,是這次影展最希望能夠做到的事。

「再見‧真實」一直是紀錄片影展的slogan(口號),在規劃主題時,企圖能夠符合抽象的精神,幾乎不會用大眾熟悉的環保、人權當主軸。

不過每一部單一影片,都還是可以找到共通的議題,像是今年推薦給熟齡朋友的《借問阿嬤》,是談年輕世代藉由家庭關係,回顧他所不知道的歷史;《醜車上路》講述90幾歲媽媽帶著已經70幾歲兒子,一起回顧納粹時期的的遭遇。從這類片子中隱約能看到傳達與親子關係或回憶有關的議題。

主題式的策展,往往會讓觀眾被議題的框架限制而去看影片。例如「人權影展」,很多人還沒看就會先從名稱想到「這可能跟冤獄或平反有關……」讓觀眾覺得紀錄片好像很沈重,有點害怕,失去進到戲院看電影的興趣。所以,第11屆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沒有明確議題設定,也沒有太多的影片訊息,就是希望把紀錄片光譜拉寬,扭轉對於記錄片的刻板印象,不要認為紀錄片都是很主觀的、立場很鮮明的。希望觀眾能夠不帶預設前提,在觀賞時,更容易進入紀錄片中。當一個電影完成後,把議題放到第二位或第三順位時,觀眾在看電影時,才會和影片產生對話的空間。

能夠和影片中的劇情對話、角色對話,就是能跳脫原來的框架,才能夠「再見」紀錄片想要傳達的真實。

(口述=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林木材 / 文字整理=吳亭霓)

第11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海報(圖片提供/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)

【影展訊息】

影展期間|201854日(五)至513日(日)

放映地點|台北新光影城、光點華山電影館、府中15紀錄片放映院  


安可人生包場請你看紀錄片《奈緒與家人的35年》

時間:4/17(二)10:00-12:30

地點:光點華山電影館一廳(100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,華山文創園區內)

播映影片:亞洲視野競賽入圍作品《奈緒與家人的35年》

影片介紹:1983年,導演開始記錄年僅八歲的姪女奈緒與其家人,她因癲癇導致發展遲緩,必須服藥度過餘生;此後的35年,攝影機持續陪伴著這個家庭。如今女孩已長大成人,付出最多、捱過艱難時刻的母親,也才有機會回首人生,做出抉擇。這部穿越漫長時間的影片,以極溫柔與敏銳的視角,叩問著「家 」的意義。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tJQiddfcls

參加辦法:

1)安可人生訂閱戶(親至現場向工作人員核對資料確認)

2)所有讀者,請先在安可人生官方LINE報名,並攜帶雜誌安可人生雜誌4月號即可入場(座位有限,依報名順序,限額30名)

Exit mobile ver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