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可人生

不蓋大樓 北投名湯「瀧乃湯」整修保有原貌

北投瀧乃湯-安可人生

提起北投溫泉,絕不能不提瀧乃湯。作為知名的平價浴場,它看顧北投的時光已超過百年,日治時期的四大名湯,如今只剩下瀧乃湯仍在營業。2015年經營者林家決議整修,原想改建大樓,後來決定改裝,保有原本平房。經過一年動工,瀧乃湯於去年4月重新開張,以新面貌與新舊顧客見面。懷舊氣味不變,卻給人嶄新的五官感受,也讓他們榮獲「2017老屋新生大獎」銀獎。

從新北投捷運站出來,你可能迷失在高樓大廈裡,但只要沿著北投溪一路向東,便會找到一座因河床落差而形成的小瀑布,現為北投石自然保留區的「北投第一瀧」。「瀧」在日語中便是瀑布之意,隨著日人開發北投溪畔的溫泉資源,約莫1907年前後,前身為北投溪第二瀧的瀧乃湯出現,原本是天然溫泉,後搭起圍籬,成為日本軍人療養使用的溫泉,也是現有男湯的原型。因收費只要三分錢,也被稱為「三仙間」。

1923年,日本皇太子裕仁(後來的昭和天皇)來台巡視,在北投為勘查具備放射性的北投石,走下北投溪床,踏過的扁平石頭被保存起來,曾留下一座「皇太子殿下御渡涉紀念碑」,讓當時仍是北投溪第二瀧的瀧乃湯聲名大噪。

北投瀧乃湯第三代經營者林佳慧

湯屋整修成為第三代接手契機

整修是瀧乃湯重生的契機,對於第三代經營者之一、林家二女兒林佳慧來說,修復最主要的原因是「安全」。「颱風來的時候屋頂會垮,父母親再經歷整修,對他們也是力不從心。」整修成了瀧乃湯經營者世代交替的契機。

以前瀧乃湯幾乎不公休,連過年都營業,房子也隨著歲月漸漸老去。接下整修案的建築師林志崧憶及整修前的瀧乃湯,灰色屋瓦幾乎被淺綠色鐵皮吞噬,舉目處處皆補丁。「以前這邊都是鐵皮屋,漏水了,他們就找一個鐵皮補一補。你看這屋頂,只有這一小塊是瓦,其他都是鐵皮鋼瓦,真正的文化瓦都被替換掉了。」

接手整修的建築師林志崧與屋頂

「第二代不希望花太多支出,但第三代有年輕的想法,他們希望經營更永續一點。」林志崧說,剛接下這案子時的規劃,與現在差了十萬八千里。原本計畫改建成溫泉旅館,因應青磺泉容易侵蝕管線、造成漏水,不利於大樓式的溫泉旅館,設計為1樓仍保有可泡湯的公共浴室,樓上則興建9層樓高的客房。後來決議整修原有湯屋,除了成本考量,也擔心擴建飯店必須合資,原本家族經營的情感將消逝。

引入自然元素  讓泡湯空間更為開放

林志崧拿出平面圖,指出原本讓顧客停放摩托車的地方,改為可放鬆的休憩涼亭,將入口還給人,車輛則由側邊出入。進入澡堂,在空間動線上也有了層次,換衣空間同時也是置物櫃,清一色為鑰匙鎖而非電子密碼鎖,這也是北投特色,避免受硫氣影響損壞。

動工之後,林志崧才發現問題最大出在屋頂,因為屋瓦長年破損漏水,致使木頭建築滋生白蟻,只好調整預算,專攻屋頂整修。日治時期留下的文化瓦也所剩無幾,林志崧將僅存舊瓦搜集起來,作為內牆裝飾,繼續與瀧乃湯共生下去。

保留文化瓦當作紀念

瀧乃湯從日治時期開始只有男湯,女湯是林家接手後增建,現有女湯打通原本空間與林家住家原有的浴室空間,現有一大池與一小池,溫度較低的小池就是林家原本的浴室。「小時候站在池邊刷牙,很容易掉進去(池),還被訓練要跟婆婆媽媽一起泡湯。」林佳慧生動地描述孩提時期家裡與溫泉池難分難捨的回憶。

踏入泡湯區,除了將淋浴區泡湯池分開,瀧乃湯的溫泉池更是一絕,採用在地生產已禁採的唭哩岸石,但深受強酸性的青磺泉腐蝕,放滿一池的溫泉水,幾個小時候也會下降,因此唭哩岸石塊縫隙常見填補塗料,整修時也更新地底下管線與結構。

8年前也曾以改建大同區日新國小拿下老屋新生大獎的林志崧,對於老房子很有一套。「老屋新生強調氛圍,尤其是材料使用。在這裡我們用很多石頭跟木頭,他們原本散落在這個空間各角落。」強調使用原有的素材,並貼近從日治時期承襲的泡湯文化,以天窗引入光線,卻又不失隱私。

整修前昏暗而不修邊幅的瀧乃湯,曾讓不少年輕人與觀光客卻步。林志崧也藉著瀧乃湯座落北投公園旁的天生優勢,讓綠蔭與瀑布水聲穿過馬路,流瀉於瀧乃湯的空間裡,不只看起來寬敞,也像是在對路過的旅客招手,歡迎在聽覺與視覺上先享受一番,再浸入瀧乃湯青磺泉的懷抱之中。

整修後浴池

延伸閱讀:

老屋新生|翻轉日式建築:傳承記憶,與新世代共創新生命

加入安可人生LINE,熱愛熟齡生活

Exit mobile ver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