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可人生

高年級研究生王先涵 畢業製作開啟記錄片人生

王先涵

60歲的王先涵重拾書本回到校園,為畢業製作開始拍攝農村紀錄片。

扛起攝影設備,年屆60的王先涵與太太再次出門取景,為下一部紀錄片搜集素材。身為水電工程公司的負責人,王先涵事業穩定後,原本能過上時間寬裕的自在生活,他卻撇下三五好友聚會時光,選擇拾起書本、坐進課堂。王先涵為畢業製作《海海人生》踏進芳苑鄉海邊蹲點,至今已邁入第三個年頭,他手中也正在籌劃另外三部創作《合掌窯的春天》、《念念麵線情》與《土豆人生》。

《海海人生》作品完成後,王先涵繼續蹲點,目前主力創作題材仍是芳苑鄉海牛文化。(圖片提供/王先涵)

現就讀大葉大學設藝學院視覺傳達組碩士的王先涵,是同學口中的「大哥」,往返工作、學校,年齡比同學高上幾輪的他應付課堂更顯吃力,「(別人)一個小時做得好,我要四小時才做得好。」王先涵表示,許多朋友原先並不看好他能完成學業,然而,他相當珍惜學習機會:「既然要讀就要把它讀好。」王先涵把握每個課堂,有時候更將上課內容錄影,以便下課後再次複習。秉著堅毅初心,王先涵成了班上的精神榜樣,大四那年帶著全班一起畢業。「省掉交際應酬,去讀書蠻有成就感的,」回憶大學時光,王先涵頗有感慨:「交際應酬大不了就是吃吃喝喝,也沒有什麼比較有利;讀書反而是接收知識。」

海牛文化在芳苑鄉逐漸消退,從11頭減至7頭。(圖片提供/王先涵)

「紀錄片是一個巧合啦!」擅長生態攝影的王先涵,起初對紀錄片不熟悉也無熱情,為了挑戰自我,第一部紀錄片《海海人生》於是開拍。王先涵提到,初次與採訪對象聯繫,聊開後對方就大方給出承諾:「你要做什麼事情告訴我,我幫助你!」熱情態度令王先涵感到汗顏,讓他心甘情願克服困難條件,排出時間蹲點拍攝。「我就在那邊跟了兩年,就很願意跟他們保持聯絡。」《海海人生》製作結束後,王先涵逐漸走進漁民們工作日常裡,然而,海牛數目從11頭逐漸減至7頭,種種情景彷彿預示著不可逆的農業文化衰退,一股使命感更在王先涵心中油然而生。

《合掌窯的春天》講的是小團體堅持以柴燒窯製陶瓷器。(圖片提供/王先涵)

談起未來拍攝計畫,王先涵言詞中除了流露滿滿對土地的關懷,更蘊含傳承的意味。鏡頭中的人物從蚵農到柴燒窯工作者、花生農夫及麵線工廠工人,「現在不記錄起來,以後就是會拍不到。」王先涵大方表示:「還可以動就用影片慢慢記錄起來;大家可以看得到的話,才知道有些事情還是有可為的啦!」他分享,花生農戶年事已高卻仍維持耕種,而其子女並無接手農田打算,生機盎然的花生田,在未來也可能成一片荒土。

拍攝過程需要付出大量時間、心力,王先涵卻決心用紀錄片讓這些文化有機會留存。踏進校園後成為「高年級」,意外進入紀錄片世界,王先涵的人生下半場,好戲才要開鑼。

小小麵線工廠,工作者年事已高,王先涵盼能夠以鏡頭留下故事。(圖片提供/王先涵)

 

延伸閱讀

退休後當志工,用花卉當人生下半場的名片

加入安可人生LINE,熱愛熟齡生活

Exit mobile ver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