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為國際禮節、儀態、造型指導老師,王偉華有許多固有的待人接物準則,她剔除僵硬不符合時宜的,留下美好的部分,用滿滿的生活美感灌溉女兒的成長,尊重女兒們的所有想法與興趣;而單親讓她跟孩子的相處更緊密,雖然依賴,但也試著建立更開放的母女關係。
採訪=邱詩琁、黃鈺雲,文字=黃鈺雲,攝影=林博楷,場地提供=我思文創
年輕時是服裝模特兒,並擔任過流行資訊節目主持人,現在是國際禮節、儀態、造型指導老師的王偉華,日常最喜歡的事就是和兩個女兒在家一起畫畫、佈置居家。
禮儀淵源於生活細節,王偉華自然而然對生活充滿熱愛,喜歡節慶,因此被女兒認為是很有「儀式感」的人,小女兒就說:「媽媽各個節日都會佈置、辦活動,從小耳濡目染覺得過節應該都是這個樣子,被同學說很誇張後,才知道原來我媽是特別重視儀式感的媽媽。」
儀式轉換為生活創意,聖誕節、生日會、母親節等都是三人用心過日子的表現舞台。例如母親節,女兒們會認真挑選比較好玩或有創意的蛋糕,還有一次是趁媽媽午睡時,佈置了一整面牆的照片,周邊還用新鮮康乃馨框起來。而從小倆姐妹過生日,偉華老師會舉辦生日聚會,請大姐姐來帶遊戲,準備同學們帶回去的伴手禮等;現在女兒們還是會呼朋引伴,發想更有意思、不同主題的生日趴,像是夏威夷海島風、搭飛機偽出國等。

女兒趁媽媽午睡時間,快馬加鞭把牆面妝點起來,成為最獨一無二的母親節禮物。(圖片提供/王偉華)
母女三人還有一個共同興趣——畫畫,王偉華認為每個人都有喜歡塗鴉的本性,她們只是透過有趣的主題一起維持畫畫的興趣,比如四季遞嬗時,比如家中愛貓;每次畫完都會掛起來,讓訪客評比猜測一下,增加後續的樂趣。有時三人興致一來,晚上十點才開始畫畫也是常有的事。家中兩片牆面,隔一陣子也會一起油漆,換上不同顏色,也帶來不同心情。「藝術的陶冶很重要,增加很多生活樂趣,在家也可以玩得很開心!」王偉華說。
很會玩創意的母女三人,女兒們自然從小興趣廣泛。大女兒回憶:「媽媽一直很支持我們的興趣,我一直想念服裝設計,高中時她就幫我報名各式各樣的相關課程。妹妹想學美甲,也是讓她去學。」王偉華覺得,有興趣的事情不去嘗試怎麼會知道適不適合,大女兒當時很想走服裝設計這行,若不讓她試,永遠是個幻想,甚至留下遺憾,做了才知道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。
小女兒後來酷愛各種手作,想學襪子娃娃,就買一堆襪子;想學羊毛氈,就買一堆羊毛。偉華老師的想法是:「願意學習都是好事,雖不一定能成為職業,但對人生或生活一定有幫助,所以只要能力許可,我都會盡量滿足他們。」
偉華老師自認沒有什麼教育心法,最注重的就是「態度」。「現在小孩跟以前不一樣,不可能框架很多,給他們侷限,他們也會反彈。功課上盡力就好,但我會跟她們講,做人的態度很重要,跟老師互動一定要注重禮貌。還有,老師上課很辛苦,上課完全不看老師的話,老師也會心灰意冷,提不起勁。培養她們的同理心。更何況,出社會工作,大家如果能力差不多,工作態度還有尊重他人就成為關鍵的特質。」
值得偉華老師驕傲的是,從女兒身上也有得到反饋。她發現來家裡的女兒同學都很不錯,會禮貌地打招呼,吃完東西也會幫忙收拾,想不到這是因為女兒會提前叮嚀同學。她們會對第一次來家裡的同學說:「我媽媽在教禮節的,你們自己看著辦。」偉華老師很開心把禮貌帶動給同學,大家互相學習,形成互好風氣。
看似完美的母女關係其實也有摩擦,偉華老師也是會被女兒指責:妳怎麼這樣!她告訴女兒們:「沒人告訴我怎麼當父母,我也在摸索。」尤其單親媽媽,背負更大的責任,難免壓力大。還好一路走來,建立女兒們獨立又有見解的個性,現在反過來教育媽媽儘管放開一切做自己。
大女兒貼心地說:「媽媽婚前被外婆管,婚後被爸爸管,責任感又重,所以比較拘謹。我們長大了,她其實可以做一些自己更開心的事,不用擔心我們了。」在女兒眼中,媽媽雖然舉止優雅,交際活躍,但其實內心保守,因此希望媽媽可以盡量做自己,過生活輕鬆一點。
偉華老師同意女兒們的說法,也反思自己不給女兒們框架,卻總是活在框架裡,生活上很多層面其實很依賴女兒,比如說很少自己上咖啡店喝咖啡、逛書店、買衣服,總要揪女兒三人一起行動。現在女兒都長大了,她也要學著慢慢突破自己。
就像節慶的儀式感,偉華老師有時忙過頭,現在反而是女兒們催她該開始佈置了,母女角色似乎有了傳承又似乎彼此翻轉,這種互相依賴,一起玩耍;互相反思,一起成長的母女關係,持續進行中,或許是人與人之間最迷人的一種關係。

採訪現場特別安排在卡片專門店「我思文創」,讓母女們挑卡片、寫卡片給對方。
〈 偉華老師與女兒們的QA時間〉
Q妳有哪些地方會想像媽媽?
大女兒:跟著媽媽做公益讓我們接觸到身心需要幫助的人,讓我增加了很多同理心。希望像她這點,願意伸手幫助人。
小女兒:很多事情媽媽也不會,但會努力讓自己去完成,這樣的態度很厲害;有些人會覺得做不到就不要做,但媽媽會努力去嘗試做到,我希望自己也更勇敢去嘗試一些事情。
Q妳的興趣或是職業從事的方向,是否有受到媽媽的影響?過程中,媽媽如何陪伴妳前行?
大女兒:選的科系和職業比較朝自己喜歡的,不過遇到困難和挫折跟媽媽講時,她會提供正向思考。媽媽總說,這是老闆給你機會啊,這是你要學習的。一開始會覺得沒被鼓勵到,媽媽都不懂我,但久了就比較理解,或許是被媽媽洗腦成功(笑),漸漸我就變得比較少抱怨事情,也會站在老闆角度。工作上遇到禮儀這塊,如餐桌禮節、座位安排、坐車位置等,問媽媽就對了。
小女兒:目前所學跟媽媽的職業有差距,但喜歡做公益;尤其大學招募志工時,很多同學都不太敢參加,我因為跟著媽媽參加過許多公益活動,不會怕,總是率先舉手參加。
偉華老師:工作難免遇到不快,我會幫她們分析,也會安撫。主要是希望她們化解負能量,面對工作和老闆時心情比較愉快。以前父母不會跟我們講這些,都是靠自己學習排解負能量,辛苦摸索,既然自己走過,放遠看就知道沒什麼好特別計較,可以協助她們在心情上釋懷。

王偉華逗趣模仿大女兒拍照時的招牌左臉表情。
Q母女三人曾經一起旅行嗎?旅行中對彼此有無新發現?
女兒們:覺得媽媽對年輕人的玩法接受程度很高。例如有一次去美國迪士尼,因為行程緊湊,我們幾乎用打仗心態玩各種設施。媽媽跟著跑來跑去,不少刺激的設施,她竟然也都上去了。還有每次行程都由我們規劃,她都可以接受。
偉華老師:趁走得動,配合女兒們去想去的地方,記得去菲律賓那次,搭小船剛好遇到颱風,非常刺激,感覺range被拉得越來越開。也曾發生我走失了,在原地等女兒來找我。有時女兒上網找的美食雖不盡人意,但是也不會責怪她們。

女兒配合媽媽擺出麻豆拍照姿勢。
Q針對孩子的幸福(人生伴侶),媽媽有什麼建議嗎?
偉華老師:一定要先帶回家,而且不要愛得死去活來才帶回來;穩定交往一陣子就要帶回家,也要到男生家看看。畢竟未來是要跟一家人相處,了解對方家庭是什麼樣子很重要。
Q由於媽媽單身,會掛心以後媽媽的老後生活嗎?
女兒們:送媽媽去養老院(笑)。不是說不愛她,因為之前外婆跟我們同住,發現三代同堂問題很多,分開住後反而感情較好,問題迎刃而解。
偉華老師:之前因為母親的關係,有接觸到養老院、老人公寓,現在都規劃得很好,很多長者住進去後身體變健康了,個性變開朗了,所以我自己也會選擇住老人公寓。
Q希望媽媽有第二春嗎?
女兒們:非常鼓勵,但我們覺得她應該先獨立一些,每次出外聚餐或遊玩,只要我們在家,她都會趕快回來,都忘了我們已經是大人了。希望她常出去,結交更多的朋友,除了工作、上課、我們之外,可以有更多自己的生活。
偉華老師:這點我非常欣慰,她們不是自私的子女,很多年輕人會反對離婚爸媽再找另一半,她們一直鼓勵我,我自己則是隨緣並不排斥。